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首页>>廉政教育>史海钩沉>元好问的廉吏观
元好问的廉吏观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   时间:2017-05-25

  我国自古多廉吏。在中华浩瀚的文明史上,曾涌现出诸如西门豹、包拯、海瑞等廉洁奉公、爱民如子的廉吏直臣,他们为了国家江山社稷,为了百姓平安生活,敢于伸张正义、为民除害,其感人的事迹如奔腾的江海,流传至今,深入人心。

  金元之际,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。在强大的蒙古王朝的冲击下,偏安一隅的金王朝奄奄待毙,贪廉混杂,鱼目混珠。金元之际的一代廉吏元好问,亲身目睹并经历了金朝政界的这些变化,感同身受,对那时金朝政界廉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

  乾坤清气得来难

  元好问首先认为,廉官的清正之气,来得艰难,很不容易,是世代能人志士呕心沥血、千辛万苦追求的结果。在《自题中州集后五首》第三首中,他这样写道:“万古骚人呕肺肝,乾坤清气得来难”,用最为精准的语言概括了天地间清正之气来得艰辛,劝告后人应倍加珍惜。

  元好问其次认为腐败之风主要由“人”造成,由权力造成。他分析道:“予行天下多矣,吏奸而渔,吏酷而屠,假尺寸之权,朘民膏血以自腴者多矣!”(见元好问全集《寿阳县学记》)对用权力盘剥老百姓而养肥自己的官员深恶痛绝,给予大声谴责。他还认真分析道:“古人以为吏犹贾然。贾有贤有愚。贤贾之取廉,日计不足,月计有余。愚贾之求无纪极,举身以徇货,反为所累者多矣。”对贪得无厌官员的心理状况进行剖析,认为是“愚贾”,“举身以徇货”,一切为了贪财。而由人造成的腐败又影响到整个社会,“廉耻之节废,苟且之心生,顽钝之习成”,而造成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“夫以天下铨综之系,与夫公卿达官之所出,乃今以徒隶自居,身辱而不辞,名败而不悔,甚矣,人之不自重也!”是官员品行较差,不懂修行。

  元好问对廉吏进行大力赞颂和推崇。国家治理是靠行政机关中的官员完成的,最根本的是靠那些一心为公的廉吏完成的,因此对于诗人、廉吏元好问而言,推崇廉吏,赞赏廉吏,就是间接为国家治理服务。有鉴于此,他对金代出现的廉吏十分推崇,在给一位廉吏薛明府所写的诗《薛明府去思口号七首》中首次提出“能吏寻常见,公廉第一难。只从明府到,人信有清官”。打破常人思维定势,极力推出心中廉吏,要官员们学习效仿。在他晚年所撰写的100余篇碑铭文章中,大多是为廉官所作。推崇廉吏,讴歌廉吏,成为他晚年创作的重要内容。

  为官避事平生耻

  元好问认为一个廉吏仅靠廉洁还不够,还应该敢于担当。在给好友、廉吏李钦叔所写的《四哀诗》中,他这样强调:“赤县神州坐陆沉,金汤非粟祸侵寻。为官避事平生耻,视死如归社稷心。”当国家面临危难、“神州陆沉”之际,一个正直有为官员,应该面对危难,敢于担当,视死如归,力挽狂澜,奉献黎民。可以说,忠于国家,为国为民,敢于担当,是元好问留给我们后人的至理名言;而对那些为官不为、为官不担、庸庸碌碌的官员,元好问则提出了尖锐批评,在《南阳县令题名记》一文中他这样写道:“若夫碌碌自保,寂寥而无所闻,去之日,使人问姓名而不能知,虽居是邦,谓之未尝居是邦,可也!”不知那些碌碌自保,离去后百姓不知姓名的官员,读到此处,是否感到汗颜。

  元好问不仅有独到的廉吏观,更是一个廉吏观的实践者。在内乡县任职后,他清廉行政,面对朝廷征粮催款与百姓因战乱而贫困不堪、无力缴纳的状况,他忧心如焚,公正行事。为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,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,亲率百姓抗旱排涝;针对个别豪右抢占土地的情况,他划线立碑、抑制豪右,为大多数百姓争取生活空间,开垦农田,最终使内乡呈现出“桑条沾润麦沟清,轧轧耕车闹晓晴”的喜人景象。他还及时开仓放粮,对民众进行赈济。同时拿出微薄的俸银,及时捐助特别贫困者。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,极大缓解了内乡的官民矛盾,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的口粮问题,保证了内乡的社会稳定。不仅如此,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,他都会挺身而出,敢于担当,不顾个人安危,出死以为民。

  豪华落尽见真淳

  需要指出的是,元好问良好廉吏观的形成与他少年、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关。元好问出身于封建官宦世家。曾祖元春,任宋隰州团练使;祖父元滋善,任金朝柔服臣;父亲元德明,隐居不仕;元好问出生七月后,过继给叔父元格,元格做过多地县令。元好问从少年到青年时代,都一直在求学中度过,受到了良好的家学渊源的影响。在《寄中书耶律公书》中元好问指出:“夫天下大器,非一人之力可举,而国家所以成就人才者,亦非一日之事也。从古以来,士之有立于世,必籍学校教育、父兄渊源、师友之讲学,三者备而后可。”元好问从小就在父兄、师友及学校教育这三者间求学生活。叔父元格、二哥元益之,他一生都视为自己的家学老师。在《南冠录引》一文中,元好问写道:“十八,先府君教之民政,从仕十年,出死以为民。自少日有志于世,雅以气节自许,不甘落人后。”又说:“举天下四方,知己之友,唯吾益之兄一人。”

  同时,“师友讲学”对元好问的思想影响也很大。元好问在14岁投学于山西陵川名宿郝天挺门下时,先生教导他“学者,贵者有受学之器。器者何?慈与孝也。”先生还说,“读书不为文艺,选官不为利养,唯知义者能之。今世仕宦,多用贪墨败官,皆苦于饥冻,不能自坚者耳。丈夫之处世不能饥寒,虽一小事,亦不可立,况名节乎?”对金代官员贪腐及贪腐原因作出深刻的剖析。这些都对他后来为官处世、固守清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。(张斯直)

  
版权说明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中共瑞昌市纪委 瑞昌市监察委员会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: 赣ICP备14005189号

   网页更新时间:2018-06-28 17 Thu    赣公网安备 36048102000102号